推荐一本书 time as a friend
曦子在 github 看了一本书, 讲时间相关, 它不阐述如何运用管理时间, 会从逻辑思维上介绍/规避某些常规的误区。
学会思考
你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他来的比你早, 走的比你晩, 但是成绩好像就那样?我相信你也觉得这样的同学比较努力。作者在教作文的时候认为他的学生明白了他说过的话: “只有学会正确地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那天下课之后,一个男孩捧着我写的那本非常畅销的《TOEFL iBT 高分作文》让我给他签名。我签了。然后他说:“老师,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个问题?”我笑着说:“你现在可以直接问第二个了。” 他说:“老师,你说,如果我把你这本书里的作文全都背下来,在考场上默写一篇,会不会被判雷同呢?” 当时我一下子失去了耐心,尽管没有发火,但语气里肯定有一些东西:“那你说呢?!”那个男孩脸红了一下,迅速走了。
我快被他弄疯了。难道我的课讲得这么没有效果吗?我上课时那么卖力地对他们讲道理:“作文,当然要自己写;就算有范文,也是用来参考的。”而且我很确定,我在《TOEFL iBT 高分作文》的前言里花费了很多笔墨去讲解如何参考范文而不是照抄范文。抄袭别人的文章当然会被判为雷同——这还用问吗?!结果怎么会是这样?
没有思考的堆时间解决问题大概率在浪费时间。
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
想必你也听过这句话, 在这种“有用没用”的话题上大多不欢而散. 首先这里不是在支持“有用”或“无用”.
比如我现在的老板,他是一个五笔的用户,而我在小学的时候村里的一个大学生曾让我学过几天五笔,正好我有想法重新拾一拾,当聊到这个话题时, 有两个同事表达了不同看法,A 认为有什么用而毫无兴趣,而 B 用闲暇时间已经可以拆字了.
实际上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比较多,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
当然,还有很多人有时候是甲有时候是乙——正如之前的我那样。`
通常认为,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做出正确选择决定的几率, 但是当你用学这个有用没用作为逻辑来做决定的时候大多数是苍白的。当然你可以反驳你怎么知道有用没用呢?(注意证明不了自己正确而让你证明你正确或者证明对方错误的这是一种归因谬误)
了解了归因谬误, 是不是感觉为此争辩的时候是无意义的?
我们还是要跳出来,你不会知道一项技能有用没用,大可不必为了有用没用对立起来。
浪费时间?与时间做朋友
主观上感常觉没用无非是觉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比如五笔的练习曲线、vim/emacs 的学习曲线,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交换才是硬道理,而获得这些技能的方法就是交换,用时间交换, 没有速成的办法。
似乎没有真正的捷径——即使是在4岁时就展露音乐天赋的莫扎特,也仍然用了超过13年的时间才谱写出世界级的乐曲。
速成 又或是 即时满足(跟延迟满足对立) 再或者是 短期回报 根本上讲讲的都是一回事,你可以在赌徒上看到这些词汇的影子。
这种差别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容易迷恋赌博——因为这些人比另外那些人更想要甚至需要马上知道结果。
银行深知这个人类的天性, 他给你办理贷款让你马上拥有, 你选择慢慢还, 你有没有赌的成分?当然也算也拿东西换了, 拿你的未来时间, 你暂时没有拥有的东西。
听很重要
人们总以为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当然也就更想当然地认为阅读比倾听重要)。这种认识导致正规教育体系在长达10多年的教育过程中,从未有过针对母语的“听力”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教授同样的内容,而台下的学生居然永远只有少数能够全面把握教师所讲述的信息——倾听能力的巨大差异也许是这种永恒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你的同事/朋友说话时, 可能会忍不住打断, 过早质疑, 这种打断总是不好的,不恰当或不礼貌,甚至由于没有听完不知道说者在表达什么, 可能浪费他人的时间,破坏别人的注意力。
如果你跟说者面对面的时候, 给予说者鼓励性信号的时候会使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PS:注意我跟作者一样反对欺骗!!!), 比如你在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不时的说“怎么会这样”,“啊,我懂“,”生活嘛“,激发说者的倾诉欲拉近关系。是不是又 get 了一个聊天的小技巧?
“过早质疑”同样也会造成幻觉——觉得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可事实总是与此相反。道理很简单,讲者刚刚开始自己的论述时,驳斥他的难度是最低的,于是“过早质疑”的人总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幻觉,进而落入自我设置的陷阱,同时自我感觉良好。
“过早质疑”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它会让听者不由自主地进入排斥状态。尽管我们并不能像闭上眼睛一样合上耳朵,但我们确实可以像“视而不见”一样做到“听而不闻”。大多数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在听的过程中只有两种状态——接收和排斥。总有一些人更易盲从,那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接收状态;而总有另一些人更加顽固,那是因为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更多地处于排斥状态。 ```
如果你想收获亲近或者节省时间还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 不要过早质疑。
沟通中的逻辑
为什么要说这个, 交流会占用我们大量的时间, 实际上还是交流的效率太低, 无意义的、pua 的等等。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交流句式, 往往可以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被带偏, 而糊里糊涂的浪费时间。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
……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解释)。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和……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它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和……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一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而要可以回避这样的句式
……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
此外在逻辑思维中也要仔细分别因果关系。